社交中的虚拟化身(摘抄)

在VR中,用户以虚拟化身的形象出现。虽然前面的章节已经提到过,人对虚拟化身的形象有很强的适应性,但在VR社交中,用户还是希望让虚拟化身长得像自己。目前的技术是利用用户的头部照片来生成相应的头部模型。只是这样生成的模型有些粗糙,这不禁让人有些怀疑,用这样的模样来代替用户本人会不会造成问题?
拜伦森等人(Bailenson et al.,2004)的研究挑选了22位高加索男性,给每人拍摄了三个角度的头部照片(即正面、45°和侧面),再利用3D Me Now软件生成3D头部模型,并做了精细调整。之后,也从同样的三个角度对头部模型进行截图,生成照片。实验中,研究者先随机选出11张相同角度的真人照片让被试熟悉,直到被试基本记住(正确识别率为80%)。之后,再让被试观看3D头部模型的照片,与之一一对应。结果表明,若被试记住了原始照片,基本也可以认出对应的虚拟3D模型。虚拟3D模型和原始照片的再认成绩相差2%—17%。当研究者将人物的头发去掉后,这个差距更是大大减小。这说明虚拟人与真人的模样是非常接近的。
但是,虚拟人的模样与真人很像不一定是好事。日本机器人专家森昌弘在1970年提出过恐怖谷理论,其核心思想是:当假人(比如木偶、机器人或虚拟化身)的形象与真人相似但又能被看出不是真人时,会让人对其产生很深的厌恶感。这也正是为什么在恐怖电影里,导演经常使用诡异的假人来吓唬观众。因此,写实的虚拟化身存在陷入“恐怖谷”的风险。
为了避免“恐怖谷”风险,另一种仿人风格得到了关注——卡通仿人主义。有研究者对极简单的虚拟人的面部表情进行了研究,他们测试了大学生被试对虚拟人情绪的判断,并与对真人情绪的判断进行了比较。给被试看虚拟人或真人的面部图片及对图片的文字解释,其中可能出现的表情有生气、开心、中立、沮丧、惊讶。被试判断图中的表情所表达的情绪类型,并对图片中人物的可靠感、真诚感等进行评价。
结果表明,被试对虚拟人和真人表情的评价在大多数情况下没有差异。只有在中立表情与消极文字的共同刺激的条件下,被试才会把虚拟人的这种表情解读为沮丧。有研究表明,在面对面的交流中,65%以上的信息是通过非语言信息(比如表情、动作等)传递的(Argyle,1988)。虽然卡通形象的面部仿真度不高,但卡通形象产生的表情仍能在多数情况下被很好地识别。因此,卡通仿人主义的虚拟化身可以应用于VR社交中。
请为这个游戏评分(刷新后可以更改评分)
[评分人数: 0 平均分: 0]

原文链接:【VR游戏网】https://vr.lxybaike.com/blog/5465.html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
0
分享海报

评论0

请先

站点公告

限时特惠,即将截止(终身会员只要88元) 开通会员,所有游戏都可以免费下载 客户端上线啦!开通本站会员的好处: 1.本站游戏更新及时,每日更新,同步更新商店游戏 2.服务有保证,遇到问题可以咨询客服解决 3.客户端一键自动安装游戏,小白也能方便操作 查看详情
没有账号?注册  忘记密码?

社交账号快速登录